“起地”和“擠地”是中國傳統(tǒng)硬木雕刻工藝中的兩種技法,被廣泛應用在各種紋樣中。一起一擠間變化莫測,一件家具靈秀與僵板在此細微處可窺一二。
卐字紋飾在家具與古建筑中一直被廣泛使用,在木雕上運用最早,已有3000年歷史。到了唐代后期,這種紋飾在建筑門窗、腰板等處大多采用嵌活兒或貼活兒工藝,也就是將雕刻完成后的花活兒或嵌或貼在木板上。
下面試以卐字紋飾為例,簡釋兩種技法的運用。
一、斷筋切脈解木障
即橫著切斷木筋。這一步驟是保證之后操作過程中木茬不崩不斷的關鍵,貫穿工藝始終。具體做法:先沿紋理在木板上勾畫出卐字圖,接著用小扁鏟把木材橫斷面鑿斷;之后,用較大扁鏟將其他線條依次鑿斷。運刀時注意掌握分寸,避免一下切到所要深度,或刀口超出線段之外,使結構被破壞。
二、“U”“V”有道通木性
1.起地雕刻。切斷木筋后,使用小扁鏟將線段內的“地兒”鏟起來,鏟平,再繼續(xù)鑿,繼續(xù)鏟,直到紋飾所要深度并成水平“U” 形。
2.擠地雕刻。切斷木筋,沿紋飾的線條,使用斜鑿將線段鏟成斜坡狀,目的是令卐字線與線段之間形成“V”字形底。之后再用扁鏟繼續(xù)斷筋,再斜鏟,反復幾次,令“V”字成形。
以上工藝結束后,經過刮磨,紋飾完成。
三、工藝善器熟在手
在磨制刻刀時,應使刀刃大于刀臂,成梯形榨角。同時,要對刀形鋼口的韌度,刻刀的薄厚、鋒利程度加以注意。
四、一起一擠紫檀工
起地工藝,用在紫檀上效果最好,因為其材質細膩,不易崩茬;在材質稍差的酸枝木等上面,應多用擠地,因為難度小些。
當下,為了加大物件價值,我們往往需要在酸枝木上做出紫檀工藝。但事實上,只有經驗豐富、對木性有充分了解、審美能力強的技師才能圓滿完成。
當今,紅木加工行業(yè)大量借力機械,但效率提高的同時,一些“細功慢活兒”的工藝優(yōu)勢盡失。就比如卐字紋飾,電腦木刻后,每個拐角處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燒糊的痕跡。
完全手工的紅木家具顯得越來越難得,在此,祈愿手工雕刻師們不要丟掉這門優(yōu)秀的、必要的技藝,并將之傳承發(fā)揚下去。